正在阅读:修水民间艺术:宁河戏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政策宣导 / 正文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修水民间艺术:宁河戏

投稿 A0073142122019/06/04 15:02:26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未知 作者: 735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 宁河戏 以境内修河而得名。,原名宁州大班(戏),起源于修水,流行于湘鄂赣三省毗邻地带,系由酬神还愿的傩戏发展而成,为江西古老剧种之一。本县民间旧俗多敬傩神,“每于八月朔,赛会演戏”,其戏班叫案堂班。明代中叶盛行于世的江西弋阳腔传到修水,原始的傩歌傩舞逐渐演变成为傩戏。明隆庆元年(1567),修水第一个专业性的傩戏案堂班——三元班建立。至万历年间,又相继建立了春林、风舞、同庆、舞云、鸿云等班社。这些戏班唱的均为弋阳腔,所演剧目为《目连》、《征东》、《征西》等连台大本戏,在宁州八乡享有盛名。历400余年,代有传人。

清康熙以后,案堂班相继吸收了安徽石牌腔和江西宜黄腔,形成一种具有高腔、汉腔、宜黄腔等多种声腔的地方戏曲剧种宁河戏。乾隆年间,出现了著名的“宁州十八班”。道光二十七年(1847),三元班吸收了楚腔西皮调、二黄三眼和一批汉剧剧目。至此,宁河戏形成了以皮簧为主,兼收昆曲、徽调和民歌小调的综合声腔体,促进了案堂班和民间职业班的发展、繁荣。光绪年间,宁河戏达到鼎盛阶段,案堂班已发展到30多个,县内庙宇、祠堂建有戏台80余个。民国以后,逐渐衰落。

宁河戏的传统剧目约400余种,大部分演出剧目为历史故事.仅三国戏,从《虎牢关》到《禅台根》有46种;杨家将戏,从《杨滚教枪》到《洪羊洞》有11种。宁河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,产生了不少著名艺人.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,其唱、做、念、打和脸谱、服装、道具均有浓厚的地方特色。

民国二十一年(1932),县、区苏维埃化妆演讲团曾演出宁河戏《活捉张辉瓒》、《打曹家》等。三十六年(1947)县城西摆、万坊业余戏班合并改组为修水县青年剧社,为官办专业性戏剧团体,次年解散。新中国成立后,宁河戏始得以继承和发展。1953年民间宁河戏艺人组成修水县宁河戏剧团。1958年批准为地方国营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停办,1978年恢复,1980年参加全省古老剧种调演,演出《采桑逼封》、《海舟过关》、《二进宫》等传统剧目,获“积极抢救发掘艺术遗产先进奖”。 1991年6月解散,2008年申报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
已有0人点赞

自定义html广告位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